您好!欢迎来到大方金塔英才学校官方网站! 

留言咨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服务热线:0857—7103002

搜索
搜索
大方金塔英才学校
承华夏传统 纳四海文明 养浩然正气 育博雅英才
/
/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全文

新闻公告

资讯分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全文

  • 分类:通知公告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2-08-17 22:55
  • 访问量:0

【概要描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全文

【概要描述】

  • 分类:通知公告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2-08-17 22:55
  • 访问量:0
详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全文

2022年6月28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全文如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

(发布时间:2022年6月28日)

为指导各地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 COVID-19)疫情防控工作,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 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根据新冠肺炎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的要求,结合我国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经验,在前八版防控方案基础上,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科学、分级分类”的原则,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按照“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工作要求,坚决防范境外疫情输入和境内疫情反弹。坚持科学精准防控,落实“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进一步加强源头管控,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加强重点时段、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疫情防控,提高监测预警灵敏性,及时发现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疫情,有力、有序、有效处置疫情,做到发现一起扑灭一起,以最短时间、最低代价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二、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以下简称新冠病毒)属于β 属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人群普遍易 感。传染源主要是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主要传 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能造成感染。目 前,奥密克戎变异株已成为我国境外输入和本土疫情的优势流 行株,现有研究提示,奥密克戎变异株平均潜伏期缩短,多为2-4 天,传播能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感染剂量更低,致病力减弱,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现有疫苗对预防该变异株 所致的重症和死亡仍有效。

三、公共措施

(一)宣传教育。

充分发挥互联网、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和广播、 电视、报纸、宣传品等传统媒体作用,全方位、多渠道开展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强调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倡导公众遵守防疫基本行为准则,坚持勤洗手、戴口罩、 常通风、公筷制、“一米线”、咳嗽礼仪、清洁消毒等良好卫生 习惯和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自觉提高健康素养和自我防护能力;疫情期间减少聚集、聚餐和聚会,配合做 好风险排查、核酸检测等防控措施,保持自我健康管理意识, 提高身体免疫力,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就医。加强疫情防控工作人员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和策略措施培训,消除恐慌心理,科学精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宣传教育内容可参考附件 1《公民防疫基本行为准则》。

(二)疫苗接种。

1.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人群范围扩大至 3 岁以上,坚持知情、同意、自愿原则,鼓励 3 岁以上适龄无接种禁忌人群应接尽接。

2. 对于符合条件的 18 岁以上目标人群进行 1 剂次同源或序贯加强免疫接种,不可同时接受同源加强免疫和序贯加强免 疫接种。

3. 重点提高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群等重症高风险人群的全程接种率和加强免疫接种率。

4. 根据疫苗研发进展和临床试验结果,进一步完善疫苗接 种策略。

(三)爱国卫生运动。

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突出农村、城乡结合部、公共聚集场所等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创新方式方法, 持续推进城乡环境整治,不断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树立良好饮食风尚,推广文明健康生活习惯。在村(居)委会建立公共卫生委员会,推动爱国卫生运动进社区、进村镇、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发动群众广泛参与爱国卫生运动。

四、疫情监测

(一)疫情发现报告。

1. 病例发现报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加强流行病学史采 集和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 监测,一旦发现可疑患者及时开展实验室检测,发现初筛阳性 人员要遵从“逢阳必报、逢阳即报”原则,在出具检测结果后2小时内进行初筛阳性报告,经确诊后应在 2 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并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 或方舱医院治疗,根据病程进展及时订正临床严重程度。核酸 初筛阳性人员的报告和管理要求详见附件 2《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初筛阳性人员管理指南》。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和个 体诊所发现可疑患者后,要在 2 小时内报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落实“村报告、乡采样、县检测”核酸检测策 略,也可同步进行抗原检测,尽早发现疫情。加强对密切接触 者、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以下简称密接的密接)、入境 人员、风险职业人群、重点机构和场所人员、纳入社区管理人 群的健康监测和核酸检测,做到早发现。

2. 无症状感染者发现报告。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呈阳性但无相关临床表现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者和密接的密接、入境人员、风险职业人群、重点机构和场所人员、 纳入社区管理人群等核酸检测、传染源追踪、流行病学调查、区域人群筛查等途径发现。核酸初筛阳性人员,要在出具检测结果后 2 小时内进行初筛阳性报告,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应在2 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并转运至方舱医院进行隔离医学观察。隔离医学观察期间严格做好 健康监测,如后续出现相关症状或体征需在 24 小时内订正为确诊病例。

3. 聚集性疫情发现报告。聚集性疫情是指一周内在同一学 校、居民小区、工厂、自然村、医疗机构等范围内发现 2 例及以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聚集性疫情主要通过常规诊疗活动、传染病网络直报数据审核分析、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流行 病学调查、重点机构和场所人员以及重点人群的健康监测和核 酸检测等途径发现。聚集性疫情应在 2 小时内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报告。

(二)多渠道监测预警。

按照点与面结合、症状监测与核酸检测结合、传染病监测 系统与其他部门监测系统结合的原则,开展人、物、环境等多 渠道监测。地方联防联控机制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汇总多渠 道监测信息,开展综合分析和风险研判,提出风险评估结果和 预警响应建议,及时向社会发布疫情信息和健康风险提示。

1. 医疗机构就诊人员监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特别是基 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应当提高对新冠肺炎病例的发现和 报告意识,对所有发热患者和其他无发热的可疑患者、不明原 因肺炎和住院患者中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所有新入院患 者及其陪护人员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不具备核酸检测能力 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对上述人员进行抗原检测。

2. 风险职业人群监测。对与入境人员、物品、环境直接接 触的人员(如跨境交通工具司乘、保洁、维修等人员,口岸进 口物品搬运人员,海关、移民管理部门直接接触入境人员和物 品的一线人员等),集中隔离场所工作人员,定点医疗机构和普通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医务人员等每天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对从业环境人员密集、接触人员频繁、流动性强的从业人员(如快递、外卖、酒店服务、装修装卸服务、交通运输服务、商场超市和农集贸市场工作人员等)、口岸管理服务人员以及普通医疗机构除发热门诊外的其他科室工作人员等每周开展 两次核酸检测。如出现本土疫情后,根据疫情扩散风险增加核 酸检测频次。

3. 重点机构和场所人员监测。学校和托幼机构、养老机构、 儿童福利领域服务机构、精神专科医院、培训机构等重点机构人员,监管场所、生产车间、建筑工地等人员密集场所,常态化下应做好相关人员症状监测。辖区内出现 1 例及以上本土感染者后,应及时组织完成一次全员核酸检测,后续可根据检测结果及疫情扩散风险按照每天至少 20%的抽样比例或按照辖区检测要求开展核酸检测。

4. 社区管理人群监测。纳入社区管理的新冠肺炎出院(舱) 感染者及其同住人员在出院(舱)后第 3、7 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入境人员和密切接触者等风险人员、区域协查人员、涉疫场所暴露人员、解除闭环管理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等,按照防控要求开展核酸检测和健康监测。

5. 集中隔离场所和医疗机构监测。对启用的集中隔离场所定期开展环境核酸检测。在集中隔离医学观察人员解除集中隔 离前采集隔离房间内物品、环境(包括手机表面、行李物品、 枕头表面、卫生间门把手等)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对普通医疗 机构的发热门诊定期开展环境核酸检测。

6. 进口物品及环境监测。对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加工、运输、 存储等场所环境适当开展抽样核酸检测;对口岸中来自高风险国家和低温运输环境的进口货物及其货舱、货柜、车厢、集装箱和货物存放场所开展抽样核酸检测,冬季低温条件下可增加 检测频次和抽样数量。对城市中有冷链食品批发销售的大型农 贸(集贸)市场的环境定期开展核酸检测。对大型海运进口冷 冻物品加工处理场所可定期开展污水监测。

7. 药品监测。出现本土疫情后,辖区药店应对购买退热、 止咳、抗病毒、抗生素、感冒等药物的人员进行实名登记并将信息推送辖区街道(社区)管理,及时督促用药者开展核酸检 测,必要时可先开展一次抗原检测。

8. 病毒基因变异监测。对本土疫情中的首发或早期病例、与早期病例有流行病学关联的关键病例、感染来源不明的本土病例、境外输入病例、入境物品及相关环境阳性标本开展病毒基因序列测定、分析及病毒分离,动态了解病毒基因变异情况, 及时发现感染来源。

多渠道监测预警要求详见附件 3《新冠肺炎监测方案》。

五、疫情处置

疫情发生后,应立即激活指挥体系,迅速完成常态和应急 机制转换,以地(市)为单位成立前线指挥中心,省、市、县 联防联控机制协同联动,扁平化运行,统筹调度资源,果断采 取应对处置措施。

(一)传染源控制。

1.确诊病例。确诊后应在 2 小时内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或方舱医院。病例治愈出院后,应当进行 7 天居家健康监测。

2.疑似病例。发现疑似病例,应立即采集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复核,期间单人单间隔离,连续两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 24 小时),可排除疑似病例诊断。

3. 无症状感染者。参照轻型病例进行管理,在方舱医院进 行 7 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间第 6 天和第 7 天采集鼻咽拭子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采样时间至少间隔 24 小时),如两次核酸检测 N 基因和 ORF 基因 Ct 值均≥35(荧光定量 PCR 检测方法,界限值为 40,下同),或检测阴性(荧光定量 PCR 检测方法,界限值低于 35,下同),可解除在方舱医院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如不符合上述条件,则继续在方舱医院集中隔离至满 足出舱标准。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间,做好病情监测,符合确 诊病例诊断标准后,及时订正为确诊病例。解除集中隔离医学 观察后,应继续进行 7 天居家健康监测。

4. 出院(舱)后核酸检测阳性人员。既往感染者出院(舱)后,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阳性,如未出现任何症状体征且核酸检测 Ct 值≥35,不再进行管理和判定密切接触者;如核酸检测 Ct 值<35,结合病程、Ct 值动态变化等快速评估其传播风险,如有传播风险按感染者管理,判定和管控与其共同居住、 共同工作等接触频繁的密切接触者,无需判定密接的密接;如无传播风险,不再进行管理和判定密切接触者。

如出现发热、咳嗽等临床表现,或 CT 影像学显示肺部病变加重,应立即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根据病情进行分类管理治疗。如核酸检测 Ct 值≥35,无需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管控;如核酸检测 Ct 值<35,应判定和管控与其共同居住、共同工作等接触频繁的密切接触者,无需判定密接的密接。

(二)流调与风险区域(人员)划定管控。

1. 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发生后,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由报告病例的医疗卫生机构所在地市联防联控机制组建的现场流调溯源专班(工作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由卫生健康、疾控、公安等部门组成的现场流调小组根据工作分工开展工作, 采取现场流调和电话流调相结合的方式,阳性人员复核确认后 2小时内到达现场,4小时内完成个案核心信息调查,24小时内完成初步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并根据疫情进展动态更新流调报告。流行病学调查的内容和重点需根据疫情进展和规模动态调整。

对于发现早、病例数少、未发生社区持续传播的疫情,需 快速开展精准流调,对病例既往接触史和活动轨迹进行详细调 查,明确病例的感染来源,判定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涉 疫场所暴露人员等风险人员,划定风险区域等。

当疫情进一步发展,病例数明显增多,出现社区持续传播, 传播链难以理清,且社区已划定为中高风险区实行封管控措施管理,流调重点调整为掌握病例的基本信息、发病时间、首次核酸检测阳性时间等,用于密切接触者追踪和疫情发展态势分析。

对于重点个案,如物资保障人员、快递人员、志愿者、社 区服务人员等封管控之外人员中出现的感染者,以及当疫情得 到有效控制、处于收尾阶段的新发感染者,应进行详细精准流 调。

具体内容详见附件 4《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病学调查与溯源指南》。

2. 密切接触者及其他风险人员判定与管理。根据病例行动轨迹和流调信息,利用“三公(工)”协同多部门技术手段和大数据信息支撑,由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快速精准判定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及涉疫场所暴露人员等风险人员。优先判定和管理与病例接触频繁、持续时间长等感染风险较高的密切接触者。对于人员较为密集复杂的病例活动场所(如餐厅、娱乐场所、超市等密闭空间场所),可适度扩大密切接触者判定范围。密切接触者采取“7 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 天居家健康监测”管理措施(以下简称“7+3”管理措施),居家健康监测期间不外出,如就医等特殊情况必需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第 1、2、3、5、7 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居家健康监测第 3 天开展一次核酸检测。发生较大规模疫情时,为缓解集中隔离点资源严重不足, 对密切接触者可采取“5 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5 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措施,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第 1、2、3、5 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第 2、5 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隔离管理期限自末次暴露后算起,解除集中隔离后应“点对点”闭环返回至居住地。

对与感染风险较高的密切接触者同住、同餐、同工作(学习)、同娱乐(如棋牌、卡拉 OK)等长时间密切接触人员判定为密接的密接。密接的密接采取 7 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每日应做好体温和症状监测,在第 1、4、7 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如密接的密接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期间核酸检测均为阴性,且对应的密切接触者在隔离医学观察期间前两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可于第 7 天解除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如密切接触者前两次核酸检测有阳性结果,将密接的密接调整为密切接触者,按照 密切接触者管理。

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共同暴露于婚(丧) 宴、餐馆、超市、商场、农贸(集贸)市场等人员密集和密闭场所,但不符合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判定原则的涉疫场所暴露人员,经风险评估对感染风险较高的人员采取核酸检测措施,具体内容详见附件 5《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指南》。

3. 风险区域划定及防控。发生本土疫情后,根据病例和无症 状感染者的活动轨迹和疫情传播风险大小划定高、中、低风险区 域。将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居住地,以及活动频繁且疫情传播风 险较高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划为高风险区。高风险区原则 上以居住小区(村)为单位划定,可根据流调研判结果调整风险 区域范围,采取“足不出户、上门服务”等封控措施。高风险区 连续 7 天无新增感染者降为中风险区,中风险区连续 3 天无新增感染者降为低风险区。将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停留和活动一定时 间,且可能具有疫情传播风险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划为中 风险区,风险区域范围根据流调研判结果划定。中风险区采取“人 不出区、错峰取物”等管控措施,连续 7 天无新增感染者降为低风险区。中高风险区所在县(市、区、旗)的其他地区为低风险 区,采取“个人防护、避免聚集”等防范措施,低风险区人员离 开所在城市应持 48 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所有中高风险区解除后,县(市、区、旗)全域实施常态化防控措施。

疫情处置过程中,如个别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对居住地、工作地、活动区域传播风险较低,密切接触者已及时管控,经研判 无社区传播风险,可不划定风险区。

具体内容详见附件 6《新冠肺炎疫情风险区划定及管控方案》。

4. 风险人员协查管控。疫情发生地发现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涉疫场所暴露人员、中高风险区域人员流出本地后,当地联防联控机制应于 2 小时内通过国家疫情防控管理平台或函件向流入地发出协查单(包括身份信息、联系电话、 接触方式、末次暴露时间等排查管控所需信息),也可通过建立的地市到地市之间“点对点”跨地区协查机制及时发送跨地区协查信息。协查方收到协查信息后,快速对有关人员进行排查,并按照风险等级分类采取发送短信、核酸检测、健康监测、 隔离等管控措施,确保每名风险人员管控措施落实到位,并于接到协查信息后 24 小时内向疫情发生地反馈初步排查管控结果,形成信息闭环。非疫情发生地,也应主动排查中高风险区域流入人员,防止疫情蔓延扩散。

对有高风险区 7 天旅居史的人员,采取 7 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在集中隔离第 1、2、3、5、7 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对有中风险区 7 天旅居史的人员,采取 7 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在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第 1、4、7 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如不具备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条件,采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管理期限自离开风险区域算起。对有低风险地区 7 天旅居史的人员,3 天内应完成两次核酸检测,并做好健康监测。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辖区内中高风险区外溢人员管理措施由各地制定并对外发布。

(三)区域核酸检测。

在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根据疫情发生地区人口规模大小、感染来源是否明确、是否存在社区传播风险及传播链是否清晰等因素综合研判,根据风险大小,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 确定检测人群的范围、频次和先后顺序,制定可操作的核酸检测方案,迅速组织调度核酸检测力量(包括第三方检测机构) 和物资,确保“采、送、检、报”各环节衔接顺畅,避免检测不及时,造成阳性感染者发现延迟引起疫情传播。合理设置采样点,有序组织核酸采样,防止交叉感染。基于风险评估结果, 动态调整核酸检测的范围和频次,防止疫情扩散。在区域核酸检测能力不足时,可采用抗原检测作为补充,迅速统筹协调核酸检测力量支援。

具体内容详见附件 7《新冠肺炎疫情不同场景下区域核酸检测策略》。

(四)人员转运。

发生本土疫情后,做好转运车辆的调用。确诊病例和无症 状感染者发现后应立即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或方舱医院进行 治疗或隔离观察,转运时尽可能使用负压救护车。

密切接触者应安排专用车辆在 8 小时内转运至集中隔离场所,做到应隔尽隔、应隔快隔。转运前要做好人员的组织管理, 按照就近原则,合理分配集中隔离点和调度安排车辆,及时掌握转运进展,坚决杜绝将感染者与密切接触者共同转运。转运过程中做到有序就座,控制同车人员数量,尽量保持间隔,严格落实个人防护及车辆消毒措施,避免交叉感染。到达隔离点 后,做好转运人员交接。

具体内容详见附件 8《新冠肺炎疫情风险人员转运工作指南》。

(五)隔离管理。

合理选择集中隔离场所,按照“三区两通道”,即隔离区、工作准备区(生活区与物资保障区)、缓冲区,工作人员通道、 隔离人员通道的标准设置并规范管理,组织院感防控等领域专家评估合格后方可启用。以地市为单位按照当地常住人口 60 间/万人口的比例储备足够的集中隔离房间,协同周边城市统筹用好隔离资源。发生本土疫情后,省级联防联控机制应立即启动集中隔离点调度和梯次启用机制。隔离场所工作人员应规范培训后上岗,落实疫苗接种、健康监测、核酸检测、个人防护和闭环管理措施。严格按照标准做好隔离场所医疗废物的处置和垃圾清运等工作。严格做到单人单间,防范交叉感染。解除隔离时,对“人、物、环境”同时采样进行核酸检测,如结果均为阴性可解除集中隔离;如物品或环境核酸检测阳性,在排除隔离人员感染的可能后,方可解除集中隔离。原则上由隔离点医务人员负责隔离人员采样工作。集中隔离点检出阳性时,及时排查隔离点交叉感染风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应在社区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单独居住或单间居住,尽量使用单独卫生间,做好个人防护,尽量减少与其他家庭成员接触,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期间本人及共同居住人不得外出。居家健康监测期间不外出,如就医等特殊情况必需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具体内容详见附件 9《新冠肺炎疫情隔离医学观察与居家健康监测指南》。

(六)溯源调查。

针对感染来源不明的病例,迅速开展溯源调查,坚持人、物、环境同查,优先排查“人传”的来源。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病毒全基因组测序、核酸筛查、血清抗体动态检测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从人、物品和环境等方面逐一分析论证,综合研判病毒来源、传播途径和传播链关系,并密切关注病毒基因变异情况。对有证据提示物品、环境是传染源的,应采用先封控、再采样、后消毒的方式,避免证据丢失。

(七)消毒。

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转运期间,应对其可能污染的环境和 物品进行随时消毒;转移后,应对其居住地、活动地及其他可 能被污染场所进行终末消毒;治愈出院(舱)时,应对其个人 物品消毒后方可带出院(舱)。

中高风险区等实施封管控措施区域内,重点对小区楼栋、 防疫物资保障场所(点)、垃圾储存点、快递集散点等区域环境开展预防性消毒。农村地区和城中村消毒前,应针对当地环境和居住条件等实际情况,制定消毒方案。

疫源地终末消毒应开展现场消毒过程评价,确保消毒过程有效;消毒效果评价可结合现场需求按比例抽查。方舱医院关 舱、隔离点结束时的最后一次消毒,需要开展消毒效果评价。 具体内容详见附件 10《新冠肺炎疫情疫源地消毒技术指南》。

(八)心理健康服务。

各地要制定受疫情影响人群心理干预方案,梳理当地线上线下各类心理服务资源,建立健全疫情防控心理干预队伍。建 立完善由市级设立心理专班、县级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设立心 理专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立心理专干的心 理干预“三专”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心理热线服务,加强对各 类人群的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教。出现聚集性疫情时,加大心 理健康科普宣教力度,组织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对患 者及家属、隔离人员、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人员等开展针对性心 理干预。

具体内容详见附件 11《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健康服务技术指南》。

(九)疫情信息发布。

发生疫情后,当地联防联控机制应于 5 小时内发布疫情、风险区域等相关信息,疫情信息应以网络直报数据为准,不得晚于次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建立每日例行新闻发布会机制。 组织相关领域专家,通过接受媒体采访等形式解疑释惑、普及防护知识,及时回应热点问题。

六、实验室检测

检测机构应选用针对开放读码框 lab(ORF1ab)和核衣壳蛋白(N)基因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人体标本检测原则上选用含内源性内参的检测试剂。标本采集、运送、存储和检 测应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入境人员、密切接触者和密接的密接在住院、隔离医学观察或健康监测期间应“单采单检”,即单独采集个体的标本,单管进行核酸检测,不得进行混采混检。医疗卫生机构、第三方检测机构等应当在 12 小时内反馈实验室检测结果。

各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应协调省级疾控机构、定点医院等, 对输入病例、入境物品及相关环境核酸检测阳性标本,及本土疫情中的首发或早期病例、与早期病例有流行病学关联的关键病例、感染来源不明的本土病例、疫苗接种后核酸检测阳性者的标本,在 Ct 值≤32 时开展病毒基因组序列测定,测序完成后需及时将数据报送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简称病毒病所)开展序列比对。不具备基因测序条件的省份,应将标 本送至病毒病所开展测序工作。Ct 值≤30 时开展病毒分离培养工作,获得的病毒毒株应及时报送病毒病所,不具备病毒分离条件的省份需将标本送至病毒病所开展病毒分离工作。

实验室检测具体要求详见附件 12《新冠病毒标本采集和检测技术指南》。

七、境外输入疫情防控

(一)入境人员管控。

加强各方信息沟通与共享,落实入境人员口岸检疫、闭环转运、隔离管理、核酸检测等防控措施。强化远端防控措施, 加强拟入境人员的健康证明审核,进行健康告知;提醒旅客遵守健康管理措施和个人防护要求。对入境人员实施“7 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 天居家健康监测”管理措施,在集中隔离医学

观察的第 1、2、3、5、7 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在居家健康监测的第 3 天开展一次核酸检测。居家健康监测期间不外出, 如就医等特殊情况必需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解除集中隔离前,第一入境地省级联防联控机制应及时将入境人员相关信息推送至目的地省级联防联控机制, 做好信息共享。

(二)入境物品管控。

对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加工、运输、存储、销售场所环境及来自疫情严重国家非冷链物品适当进行抽样检测和预防性消毒。进口冷链食品入境量较大的口岸城市要建设集中监管仓, 对进口冷链食品入库统一消毒、统一检测。严格进口冷链食品境内生产、流通、销售全程防控和追溯管理。对入境航班乘客托运和手提行李做好消毒工作。根据进口非冷链物品来源国家(地区)疫情、物品类别和特征、运输方式和时长、装卸方式 等,研判进口非冷链物品被污染的风险等级,分级分类采取预 防性消毒或放行措施。加强部门协同配合,避免重复消毒和增 加不必要作业环节。

在进口冷链食品的流通、销售等环节发现核酸检测阳性物 品后,对相关物品临时封存、消毒处理,对工作区域进行消毒 处理,同时向阳性物品的来源地与同批次物品的流向地通报信 息。对于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的冷链食品,按照新冠肺炎疫 情防控冷链食品分级分类处置有关要求进行处置。对接触阳性 物品及其同批次物品的从业人员进行连续两次核酸检测(采样 时间至少间隔 24 小时),其中接触频次较高的从业人员采取 7天居家健康监测,在第 1、4、7 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三)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疫情防控。

加强对与入境人员、进口冷链等货物及环境直接接触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登记与管理,强化单位主体责任,完善相关人员管理制度,固定岗位,避免交叉作业,配备必要防护物资, 落实集中居住闭环管理、核酸检测、健康监测、健康教育等防控措施。脱离工作岗位后,需7天集中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 期间第1、4、7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四)口岸城市疫情防控。

完善口岸城市疫情防控机制,建立口岸防控专班,落实属 地责任,明确各环节职责分工和责任人,统筹各方力量做好疫 情防控工作。口岸城市要健全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坚持人物同 查、人物共防,有效防范境外疫情通过入境人员和进口货物输 入传播的风险。陆地边境口岸城市要督促跨境运输企业落实 “人货分离、分段运输”的要求,实行甩挂、接驳、吊装等非 接触式货物交接模式。离开陆地边境口岸城市需持 48 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具体内容详见附件 13《新冠肺炎境外输入疫情防控要点》。

八、加强重点环节防控

(一)重点人群。

高暴露风险的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警察、保安等职业人群,结合自身的工作岗位性质、风险等级或所处场所类型做好个人防护。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要严格落实闭环管理、核酸检测和闭环作业后的管控措施。本县(区)发生本土疫情后,

尽量避免参加聚会、聚餐、婚丧嫁娶等聚集性活动。患有基础 性疾病的老年人、孕妇、儿童等要尽可能减少外出,避免前往 人员密集尤其是通风不良的密闭空间场所。

(二)重点机构。

对维持社会正常运转或易发生聚集性疫情的重点机构,加 强内部管控、清洁消毒、通风换气和个人防护等防控措施。辖 区内发生本土疫情后,配合执行当地疫情应急处置要求,同时 根据防控需要,养老院、儿童福利领域服务机构、护理院、精 神卫生医疗机构和监管场所可实行封闭管理、视频探访等措 施;高等学校可采取封闭管理,减少聚集,中小学校和托幼机 构等可停止线下授课;大型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等可采取弹性 工作制;重大建设项目施工企业可采取封闭管理,减少非关键 岗位工作人员数量等措施。

(三)重点场所。

对于人员密集、空间密闭等容易发生聚集性疫情的场所, 如车站、公共交通工具、物流园区,农贸(集贸)市场、健身娱乐场所、理发洗浴场所、月子中心等,要落实通风换气、清洁消毒、体温检测等常态化防控措施。辖区内发生本土疫情后, 配合执行当地疫情应急处置要求,同时根据防控需要可采取缩短营业时间,控制场所客流密度,避免举办聚集性活动、大型会议和培训,降低客运场站和公共交通工具的客载率等措施。

具体内容详见附件 14《重点场所、重点机构和重点人群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指南》。

九、组织保障

(一)健全指挥体系。

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落实属地责任,健全疫情防控指挥体系,加强联防联控机制建设,明确部门职责和分工。建立指挥系统启动机制、信息报告制度、工作例会制度、工作台账制度、 对外沟通联络机制、督导检查制度、应急演练制度、城市支援制度等工作机制和制度,成立转运隔离、社区防控、核酸检测、 流调溯源、区域协查、口岸防控等专班。指挥体系要保持24小时持续运转,发现疫情后立即转入应急状态,由当地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统一指挥、提级指挥、靠前指挥,各工作组配合协作、 信息共享,快速有序处置疫情。加强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疫情防控政策和策略措施等培训、演练,提高科学指挥能力。要建立专家会商和决策咨询制度,做到依法科学和精准有效应对。

(二)强化信息支撑。

依托已有信息平台或单独建设应急处置信息平台,横向整 合各部门疫情相关数据,纵向贯通国家信息平台,提升监测预 警能力。融合实验室检测、大数据、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 者管理、隔离点管理、病例转运和诊疗等信息,实现疫情防控 工作和信息的双闭环管理。要逐步完善平台功能应用,为疫情 风险研判、防控措施制定和资源统筹调配提供支撑。

(三)加强能力建设。

各级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按照疫情不同情景应对要求,结合 当地实际,做好专业防控队伍、核酸检测能力、定点医院、集 中隔离场所、转运车辆、防疫物资等储备。要坚持平战结合的原则,制定梯次调度方案和应急预案,高效应对不同规模疫情, 并定期培训演练,全面提升应急反应和精准防控能力。

(四)加强物资保障。

各级疫情防控指挥部要完善应急预案,做好物资储备和调用机制。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及实际需要,及时协调医疗物资、 居民生产生活物资等的供应。要科学规范确定省内外交通管控措施,保障应急物资运输、民生保障车辆及其他符合防疫安全要求车辆通行。

(五)强化督导检查。

各级疫情防控指挥部要结合当地疫情形势和防控工作需要,定期组织开展重点机构、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防控、应急 处置演练、能力储备及疫情处置等工作的督导检查,及时发现 问题和薄弱环节,并督促整改,避免过度防控与层层加码,确 保疫情防控和处置各项政策措施规范落地落实。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校园风采SCHOOL LIFE更多

 金塔之春|最美人间四月天
金塔之春|最美人间四月天
 穿越校园 品味金塔
穿越校园 品味金塔
 光影金塔|“穿越”校园四季 品味金塔之韵  (三)金塔之秋
光影金塔|“穿越”校园四季 品味金塔之韵 (三)金塔之秋
 大方金塔英才学校校园美景
大方金塔英才学校校园美景
 校园风光
校园风光
 校园风光
校园风光
搜索
确认
取消

       大方金塔英才学校是贵阳一中教育集团校之一,是由贵阳市第一中学、大方县委县政府和金塔凯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强强联合,倾力打造的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精细化的十二年一贯制高端民办公助学校 。【更多+】

贵阳一中金塔英才学校

微信扫一扫

了解更多我们资讯

底部内容

发布时间:2020-11-17 10:13:44

Copyright © 2021-2024 大方金塔英才学校  版权所有 黔ICP备17011203号-5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贵阳

留言表单

留言应用名称:
客户留言
描述:
验证码